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杭州30亿量化私募跑路后续 涉案机构下落不明

法院公告揭示了2023年11月“杭州30亿量化私募跑路”事件的最新进展,该事件涉及的多家私募基金和托管机构即将进入诉讼阶段。上海金融法院公告显示,北京华软新动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侵权责任纠纷为由,将深圳汇盛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杭州瑜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磐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金道富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五家机构诉至法庭,案件定于4月22日开庭。

杭州30亿量化私募跑路后续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家被告私募目前均处于“下落不明”状态,而原告华软新动力本月新增14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合计639.22万元,使得这起震动资管圈的“连环雷”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此次诉讼案源于2023年11月的“杭州30亿量化私募跑路”事件。当时,深圳汇盛、杭州瑜瑶两家私募接连违约,导致华软新动力管理的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兑付困难。随后,云南信托、郑煤机、英洛华、横店东磁等公司也确认“踩雷”。据知情人士透露,违约的主要原因是实际控制人毛崴被有关部门控制,资金链断裂引发后续爆雷。

证监会调查发现,相关人员控制多家机构,存在虚假宣传、报送虚假信息、违规信披等行为,公安机关已介入并控制涉案人员。在此次诉讼中,华软新动力请求法院判决五名被告对该公司受托管理的“天安2号”基金本金损失中的1亿元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并支付相应利息损失。

“爆雷事件”后,华软新动力业务遭受重创,近一年半未成立任何新产品,并新增多条被执行人记录。该公司此前声明将持续向投资人进行信息披露,并采取法律手段追讨损失。然而,至今没有进一步披露相关进展。多家上市公司如郑煤机、英洛华、横店东磁因无法回收资金,只能自担损失。

涉事的深圳汇盛、杭州瑜瑶、磐京投资三家机构早已处于下落不明的状态。中基协网站信息显示,这些机构或处于异常经营状态,或已被注销登记。律师陈炜解释称,下落不明可能是公司人去楼空停止经营,导致无法正常办公,无视法院送达行为。

多层嵌套是此次“爆雷”事件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如何厘定嵌套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义义务边界及确定相关主体责任成为关注焦点。上海金融法院法官葛翔指出,多层嵌套合同关系一般不属于无效情形,除非影响基本金融秩序。在特定情况下,上层基金投资者可以向下层基金主张权利。

监管层对复杂结构产品的审查也在加强。2023年9月底,中基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指引第2号——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禁止私募基金多层嵌套。同年12月,证监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明确约束私募嵌套层级不得超过两层。随着监管趋严,私募行业加速出清,2024年已有大量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