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被乌鸦围攻落水的那只雕鸮 在十三陵放归野外

  • 经济
  • 2025-04-02 10:52:43
  • 25

那只在后海被乌鸦围攻落水的雕鸮,经猛禽康复师的救治,于4月1日国际爱鸟日当天回归自然…… 今天(4月1日)傍晚,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在十三陵附近放飞了一只雕鸮,雕鸮别名猫头鹰、恨狐,是在夜间捕食的大型猛禽,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今天18时许,天色开始变得暗淡,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德陵附近。放飞前,中心高级康复师周蕾,将雕鸮从猛禽运输箱中抱出,做最后的身体检查,确认无问题后准备放飞。周蕾将雕鸮放在地面上缓缓松开手,雕鸮在原地迟疑了几秒钟,既不亲人、也不惧人,随后瞬间张开翅膀、腾空而起,飞到附近的树林中躲藏。

放飞瞬间(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为何选择傍晚放飞?据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主管郑智珊介绍,雕鸮是夜行性猛禽,在黄昏和清晨更活跃,傍晚放归更符合它的生活规律,而此时乌鸦和喜鹊较少活动,可以减少雕鸮放归时被这些鸟类打扰的可能。

这只雕鸮能来到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与乌鸦有关。据救助人陈京明介绍,3月8日上午,在北京市中心的后海附近,一大群乌鸦正从树上驱赶一只体型较大的鸟,这只大鸟被乌鸦攻击落水,虽然一直想试图蹿出水面,但一飞起来就又被攻击到水里,见雕鸮开始从水中央往岸边游,他和一位市民用大扫把将它捞了上来,并联系警方。

3月8日在后海获救的雕鸮(摄影/石头)

随后,这只雕鸮被辗转送至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据北京猛禽救助中心高级康复师周蕾介绍,初次体检时,这只雕鸮整体状况尚可,但精神有些萎靡,白细胞略高。随着时间推移,它出现了左侧第二趾轻度肿胀、腿部和翅膀肌肉颜色异常、不主动进食等问题。“我们为它提供了相应的药物治疗,经过两周多的康复,其血检结果和肌肉颜色恢复正常,并开始主动进食。日前,这只雕鸮最终通过放飞前评估,可以回归野外。”周蕾说。

猛禽处于食物链顶端,它们在控制啮齿类动物数量,维持环境健康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图说》记载,雕鸮是夜间捕食的大型猛禽,白天在林中或山峰岩石上休息,它飞翔起来几乎没有声音,一夜能捕食3-6只鼠类,也捕食刺猬、蛙类、蛇类等,此外,雕鸮耐饥饿能力较强,可十几天不食。

雕鸮在笼舍内(图片提供/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部分猛禽已适应在城市生活

对话人: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主管郑智珊

北青报:为什么在北京市区还会有猛禽的身影?

郑智珊:猛禽在北京地区本来就是自然分布,但人类活动及城市建设,给猛禽的生存空间带来改变,其中部分猛禽的生活习性,可以适应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生存。

北青报:乌鸦为什么会攻击猛禽?

郑智珊:乌鸦和喜鹊一样,都属于鸦科鸟类,其智商较高,它们会拉家带口地驱赶在自己领地内的“威胁”。雕鸮是比较凶猛的肉食性猛禽,对乌鸦来说属于严重的威胁,所以乌鸦会群起而攻之,起到将其驱逐出领地的作用。在我们以往放飞雕鸮时,还遇见过雕鸮被喜鹊围攻的现象。

北青报:这只雕鸮为什么会游泳?

郑智珊:猛禽的羽毛和水禽的羽毛不同,猛禽的羽毛仅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短时间内能游,但如果羽毛湿透,那么猛禽在水里是很危险的。这只雕鸮并非自愿下水游泳,它是受到其它动物攻击才被迫落水。

北青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接救过多少只雕鸮?

郑智珊:北京猛禽救助中心2001年成立时,接收和放飞的第一只猛禽就是雕鸮。中心历经20多年,共计接收救治各类猛禽40种近6200只,其中雕鸮268只。从数据上来看,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接救最多的猛禽是红隼,占接救总数的28%,其次是红角鸮占17%,第三是纵纹腹小鸮占比10%。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