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疯狂建大学?新设高校有何特点?

  • 财经
  • 2025-04-07 13:09:43
  • 36
近日,教育部官网密集公布了一批高等学校设置审批、备案结果,累计达26所高校。其中,新设20所(职业本科院校9所),由独立学院转设4所,更名2所,暂定及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超过29万人。值得一提的是,这26份函件是在同一天签发的。此番密集设置大批高校的举动,引发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图源:教育部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新增的20所高校,并不都是新建的学校,其中,有9所是由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也就是说,增量主要体现在了本科院校数量的变化上。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年,全国新增各类高校数量超过100所,其中本科高校接近半数。今年截至目前,已新增24所本科(不含更名的2所)和7所专科高校,进度已超过去年同期。  实际上,近年来,每年都会有大批新设的高校。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及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变化,这些新增高校,呈现出了一些显著的特点。数量格局变化向人口大省和弱势地区倾斜河南晋升为高校数量第一省  近年来,随着一批批新大学的设立,全国高校数量分布也在发生变化。据教育部官网2024年6月21日发布的《全国高校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24年6月20日,河南高校数量达到174所,超越江苏(172所),正式晋级全国“高校数量第一省”。  “为实现人口规模与高等教育资源的匹配与平衡,根据人口规模,河南作为适龄人口大省在近年的高校布局调整中,受到特别照顾,已经变成高校最多的省份。”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且省内高校资源和人口规模的不匹配,一度让河南陷入了“高教洼地”的窘境。因此,“疯狂建大学”就成了河南的必然选择。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9年,河南的高校数量为141所,短短5年间,大幅增加到174所,猛增33所,平均每年新增6.6所大学,增长速度惊人。  2022年6月-2023年6月,河南新设立了 12 所高校,约占全国新增高校数量的五分之一,其中11所是专科院校。2023年6月-2024年6月,河南新设高校7所。本次公布的26所新设高校里,河南共有3所,均为本科院校,其中两所新设本科(郑州健康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一所独立院校转设(豫北医学院)。  除了河南外,广东、山东、四川等人口大省,也是近年来新增大学数量最多的几个省份。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指出: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本次公布函件所涉26所高校分别隶属于甘肃、广西、西藏、云南、湖北、湖南、山西、内蒙、河南、山东、吉林、北京、江苏、福建等16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涵盖了东、中、西北、西南、东北各个区域,其中中西部地区省份占一半以上,也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地区。这也反映了在新设高校时,对中西部和民族地区这些相对弱势地区教育资源布局的倾斜和支持。战略导向重点向理工农医类倾斜  近年来,新设高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点向理工农医类院校倾斜。这也是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当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强国复兴的关键支撑,而高水平科技人才主要是理工类人才。  实际上,不管是新设高校,还是学科专业调整,理工农医类都是重点方向。  2024年7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支持高校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  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提到: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近年来,理工农医类高校如雨后春笋,成为新建高校的主体,尤其是高水平理工农医类院校。如,本次批准设立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教育部的批复《函件》中明确其定位是新型研究型大学。要求其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理工和科技。此外,教育部于2024年5月批准设立的深圳理工大学(理工类)和康复大学(医药类)均定位为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图源:教育部官网  经梳理,本次新设的26所大学,也以理工类及医科类高校为主。如,长沙科技学院、苏州工学院、新疆工业学院、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大学、湖北三峡航空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郑州健康学院、晋中健康学院、豫北医学院、桂林医科大学、山西医药学院……  此外,今年以来,已陆续有多地官宣,要建设地方“理工类”大学。如正在筹建的金华理工学院、滨州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大学等。需求牵引加快建设“属地特色”高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都明确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各地各校在调整战略分布、适应地方发展需求上持续发力,更好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目前,不少省市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属地特色”鲜明的新大学。  以深圳为例,近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报告,其中提到,深入推进第三轮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深圳海洋大学一期、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一期、南科大半导体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等建设。  此前,经深圳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圳市2025年重大项目计划》显示,有8所大学被列入重大项目计划,包括深圳海洋大学(一期)、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半导体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等。图源:《深圳市2025年重大项目计划》  这些高校中,包括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两所医学院,加上由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任创始院长的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近年来,在医科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投入力度相当之大。  “深圳过去主要是吸引人才,现在深圳重点是自己投资建设学校来提高自己的人才培养能力。这两年办了很多医学院,对深圳这么一个超大城市,医疗资源现在是它的短板。同时,结合深圳产业发展实际,布局了更多的理工科院校。”陈志文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5月,深圳有普通高等学校14所(11所本科,3所专科),研究生院校3所,正筹备建设中的大学4所,共计21所高校。  其中,从2014-2024年间,新建了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8所新大学,其中,半数为理工类高校。  在专业设置上,深圳的高校也更侧重理工科,特别是能够对接深圳高新产业发展的重点学科,如计算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  在2023年深圳各高校发布的就业去向报告中,深圳各高校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半数甚至9成以上选择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尤其留在深圳就业。而从每年深圳高校的毕业生流向来看,也基本是比亚迪、华为、中兴和腾讯等在深科技龙头企业。  显然,深圳当地的高等院校为深圳的高新产业,乃至整个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也为深圳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实际上,本科高校的增加,是和我国学龄人口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陈志文在接受央视新闻1+1栏目采访时表示,“2021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到2024年就已经增长到1342万。对高等教育来讲,它的生源高峰还没有到来,还会持续增长十年。那么,为应对这个需求,我们也必须扩张高等教育的容量。”  但是,我们也要高度重视适龄人口断崖式下降的问题。2016年,我国的新生儿数量达到了峰值1786万,2023年则下降至902万。  “新建大学,还是应该慎重。现在做加法容易,未来做减法就难了。在增量上,除人口大省外,增加的应该是补短板。此外,应更多挖潜,扩大原有高校招生规模,不宜盲目增设,否则我们将无力解决未来生源下跌,高校资源过剩的问题。”陈志文说。  本文版权为中国教育在线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