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不良商家通过某二手交易平台大肆进行“租号”和“虚拟实名”等生意,只需18.8元就能让“最严防沉迷”系统失效。对于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在网络游戏中建立“防沉迷系统”是必要的措施。自2005年起,有关部门就开始相关工作,并在2021年正式要求所有网络游戏接入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这套技术组合拳有效遏制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然而,游玩时间被严格控制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想玩游戏的心会消失。不法商贩正是利用这种需求,研究出各种方法绕开系统,提供租号、代练、离线游戏、虚拟认证等服务。
当前监管体系仍有待改进。无论是租号买号还是代练代打,都会留下异地登录、IP频繁变换等特定痕迹。游戏公司可以通过追踪这些行为对异常账号进行针对性管制。已有头部游戏公司在发现部分异常行为后向警方报案。但目前仍有许多游戏公司为了利益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这门缺德生意之所以能红火,电商平台也负有一定责任,应尽快采取技术手段清理相关商品。
单纯依靠一种技术手段实现“防沉迷”并不现实。培养未成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除了不断完善优化技术端的“防沉迷系统”,还应该重视广义上的社会参与。导致游戏沉迷的原因往往包括兴趣爱好太少、家长监护责任履行不到位以及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等问题。换句话说,只有家校场景和网络生态内的“群防群治”到位,才能防止技术性防沉迷系统被突破。全社会需共同努力,关心未成年人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鼓励他们寻找更多兴趣爱好,在现实中获得快乐,从而构建有效的防沉迷体系。
技术手段升级、经济约束、兴趣引导及家庭陪伴等多方面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构筑起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系统体系。
有话要说...